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不老哥的博客

变无聊为有趣,变空虚为充实,与知情识趣的朋友分享快乐

 
 
 

日志

 
 

端午话题之二:粽子、创新与投机(原创)  

2008-06-07 18:15:22|  分类: 文化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过节都离不开吃,元宵汤圆清明寒食端午粽子中秋月饼,春节更是水陆杂陈。不要笑话国人好吃,也不要用物质匮乏来解释这种现象,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土节洋节概莫能外。洋节中圣诞大餐、复活节火鸡,就连像情人节这样时髦的节日也不能免俗,情人之间也要以巧克力相赠,并不是几朵玫瑰或者抱一抱亲一亲就可以打发掉的。

在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节日食品中,我最喜欢粽子,其实不光端午,就是寻常日子,我也爱吃粽子,尤其喜欢吃那种最原始的,用粽叶包着糯米,此外再不添加任何别的物品的粽子,我们这里叫清水粽子。青少年时期在农村,我们那地方属长江的冲积平原,江滩上长着很多芦苇,叶片很肥大。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人们便把芦苇叶采摘回家,用沸水一煮,然后用清水漂着备用。糯米多用早糯,即早稻季节产的糯米,那米格外的“糯”,包粽子的线不是现在用的这种棉纱线,而是一种纤维很长的草。包的时候尽可能包紧一些,包好后十个连成一提,下锅白水煮熟,起锅后用凉水一浸,然后再食用。喜欢吃甜的蘸点洋糖(白沙糖),不喜欢甜的解开直接吃。我喜欢吃甜食,粽子入口,那绵软爽滑微甜的味道、那种独特的清香,给人带来的感觉叫做美妙无比,我总觉得这种味道可能只有天上的仙人才能配享用,作为凡人,在端午这样特殊的日子里品味一下已经是特殊的享受了。可惜的是如今这样的清水粽子已经很难买到了。

如今的商家在节令食品上,可以说是做足了文章。对各种传统食品,不断地推陈出新、花样翻新。月饼首开先河,月饼里面的馅料,凡能想象得出的高档营养品,都可以添加进去,以至贵得令人咋舌,这还不说配上香烟、名酒、名茶甚至小车、别墅来卖的月饼。粽子紧随其后,思路大致相同,原料除糯米外,荤的素的、山珍海味、干鲜水果,依然是凡能想到的,都添加进去。这样的粽子自然是身价倍增,只是那味道,已经被改造得不知是什么味道,令人神往的粽香一点都没有了,感觉如同被九尾狐狸吸去的魂魄的妲己,徒具其名其形,实则变为妖孽。对粽子的这种“创新”不领情的并不只有我一人,前天单位给每位职工发了一盒某著名食品公司生产的包装精美的多种口味的速冻粽子,聊天时发现,绝大多数人还是怀念那简单的清水粽子。

推陈出新、去粗取精,是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是我们的时代精神。“创新”成为当今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仿佛不管什么东西,只有创新,才有出路,才有生命力。然而从粽子创新的效果来看,我却产生了一些怀疑。是不是什么东西都需要创新?创新有没有止境?有没有本来就应该是那样而不需要再创新的东西?

其实事物发展、天地运行本来就有自身的规律,在这个领域,人们可以认识规律、掌握规律、遵从规律,而不必用创新的思维去改造规律。白天干活,晚上睡觉,饿了吃饭,冷了穿衣,千百年来都是如此。即使在观念上,也有亘古不变的东西,像尊老爱幼,抚孤助弱,崇尚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等等。

 本人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领域近年来改革创新不断,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方法手段、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然而我们回顾一下老祖宗的东西,像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践行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启发式、有教无类等等,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点也不过时。甚至孔子的原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用解释,都会让人觉得经典。时下所谓的新理念,有的绕了很大的圈子,其核心内容,还是老祖宗的那些东西。所以我认为,并非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创新,有的东西,只需要你对它再认识,充分发掘其内涵,用好用足就行了。

我这样说并没有贬低创新的意思,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意义永远也不容否定。还以粽子为例,粽子的发明可以说就是创新的成果。当初发明粽子的人是何等的了不起,能将糯米和芦苇叶子这两样毫不相干的东西组合起来,用恰当的方式,将它加工成从未有过的美味的粽子,肯定经过了无数次的摸索与尝试,这位先人肯定具有顽强的毅力、很强的创新意识和高超的创新能力,而它带给人类的,是永恒的美好享受。这样的创新才是我们需要的创新。至于在前人创新成果粽子里面添加高档营养品、外面加上豪华包装使其增值这样的创新,只能算作是伪创新,说白了就是投机,除了给自己增加利润外,对社会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我希望我们多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少一点借创新之名,行投机之实的伪创新。

  评论这张
 
阅读(371)| 评论(3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